新加坡电子产业实力不容小觑 集成电路智能制造领域中新有望深化合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电子产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生产要素、投资吸引力等方面与中国投资环境作简要对比,概括了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链外迁的趋势和主要原因,提出遵循产业演替规律、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等建议以增强我国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历了从生产低附加值零件、为国外终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国内终端品牌跻身世界前列的转变,奠定了中国内需市场、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出口国,以智能手机为例,其产量占全球比重七至八成,不仅满足国内庞大需求,更将七成国内生产的智能手机供应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广泛布局产业链中后段,在部分零组件生产环节和组装环节占据主导。
从主要产业链公司的布局来看,目前亚洲仍然是消费电子制造公司的主要聚焦区域,部分消费电子龙头公司已经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制造+亚欧美研发+全球销售”的全球化布局。
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有720多平方公里,但其电子制造业十分发达。电子工业是新加坡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20年产值为1418.6亿新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5.7%。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电信及消费电子产品等。新加坡近年来积极推动发展半导体价值链,计划在半导体投资带动下,2030年实现其制造业增长五成的目标。
尽管目前新加坡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方面并没有扮演带头的角色,但是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全球大型公司在新加坡设有芯片工厂。
一、新加坡电子产业SWOT分析
如今,绝大部分小型电子产品都有零配件产自于新加坡,例如希捷(Seagate)的硬盘驱动器、惠普(HP)的打印头、劲量(Energizer)的标志性电池,以及智能手机的4G连接也很可能是新加坡制造的射频滤波器。
(一)优势(Strengths)
新加坡拥有成熟的半导体产业链生态环境。根据新加坡半导体行业协会于2018年的统计,新加坡有超过30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接近20家晶圆厂,超过10家装配和测试企业。新加坡还占据了全世界半导体设备四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半导体企业,例如伟创力(Flex)、格芯(Globalfoundries)、英飞凌(Infineon)和美光科技(Micron)等纷纷在新加坡开展布局。
新加坡汇聚了众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新加坡每年培养超过13000名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确保电子产业人才稳定增长。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与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如:设立新加坡工业奖学金(Singapore Industry Scholarship)、实施工业研究生计划(Industry Postgraduate Programme),以及新加坡经发局与英伟达(NVIDIA)联合推出的未来人才计划等,培育下一代的代工厂工程师、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和AI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新加坡电子产业、制造业乃至全国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明显。俄乌冲突给新加坡经济造成的主要不利因素是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胀风险。新加坡整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高位。此外,大宗商品市场供需不匹配,以及全球运输和区域供应链瓶颈,已经导致供应链中断现象再次出现。
(三)机遇(Opportunities)
新加坡近期吸引了许多顶尖半导体公司的投资。例如美国晶片代工厂格芯(Global Foundries)和台湾半导体代工厂联华电子(UMC)分别投资4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在新加坡兴建新的晶圆厂,预计2023年至2024年投产。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年5月发布报道称,美国《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正考虑在新加坡斥资数十亿美元建12寸晶圆厂,以帮助解决全球供应短缺问题。台积电对此回应称,目前尚无具体计划。
今年8月上旬,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计划为美国半导体产业提供高达527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在美国白宫发布的相关说明书中,“芯片法案”的目的被概括为降低成本、创造就业、加强供应链以及对抗中国。
新加坡半导体工业协会指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复杂,多数国家相互依赖。美国“芯片法案”对新加坡半导体业的影响,在更多细节出炉前,还难以预测具体情形,但由于新美两国在该领域关联密切,预期新加坡半导体业能从中受益。
虽然新加坡电子产业近期遭遇全球各种逆风,包括高通胀和能源价格以及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但分析师指出新加坡制造商对未来前景感到乐观,看好中国市场的复苏推动新加坡电子业。
(四)威胁(Threats)
近期新加坡电子产品制造业遭遇困难,意味着新加坡经济复苏会面临阻碍。2021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约为5334亿新元,而制造业在该国经济中的占比约为22.3%。从产出来看,新加坡电子产品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约为40%。
受全球逆风影响,近期新加坡整体制造业的扩张步伐进一步放缓,电子业更是自2020年8月以来首次陷入萎缩。新加坡采购与物流管理学院(SIPMM)2022年9月2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下滑0.1至50。报告指出,整体制造业增长放缓是电子业疲软的结果。
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电子类产品出口出现2020年11月后的首次同比下降,降幅为4.5%。分析人士认为,电子类产品出口下降增加了新加坡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的风险。
二、新加坡与中国投资环境对比
(一)要素成本
【电价】新加坡自然资源短缺,部分水、气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电价也与国际油价波动密切相关,水、电、气价格每季度或每半年随市价调整一次。
新加坡是亚洲少数几个完全开放电力零售市场的国家之一,价格由市场的供需状况而定。电力零售商从批发市场批量购买电力,再出售给消费者。
新加坡能源局表示,新加坡约95%的电力来自进口天然气发电,然而全球正面临能源供应短缺问题,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天然气供应中断的风险。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导致发电成本大幅增加,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商业和居民用电价格。
新加坡能源集团今年6月30日发布公告称,7月1日至9月30日的住家电费从原本的每千瓦时27.94新分(约合1.35元人民币),上涨至30.17新分(约合1.46元人民币),上调幅度环比增长8.1%,这是新加坡电费连续六个季度出现上涨,已经达到自200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实行保供稳价等举措,工业电价与2019年水平持平。
【地价】长于经营管理工业园区的新加坡裕廊集团7月28日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工业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本地租金和价格持续增长。与去年同期比较,工业房地产价格在今年第二季度上升5.2%,租金上涨3.4%。各类工业房地产中,租金涨幅最大的是多用户厂房和货仓,环比皆增长2.1%,同比各增长3.7%和5.7%。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新加坡一般工业用地租金价格为每平方米28.2新元(约合140.6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我国工业用地市场土地价格相对平稳。2000年至2017年,工业用地的平均价格从30万元/亩增长到54万元/亩,价格增速基本维持在1.5%-6%。
【人工成本】2020年,新加坡居民月工资中位数(含公积金)4534新元(约合22602.7元人民币),20%的居民月工资低于2340新元(约合11665.3元人民币)。根据新加坡《劳动法》,新加坡无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由公司和员工协商,或公司和代表员工的工会协商。
受新加坡国内劳动力供应不足及结构性供求失衡影响,新加坡对外籍劳务需求很大,外劳是新加坡的主要就业力量之一,占新加坡劳动力总数近四成,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海事业。截至2020年末,在新外劳总数123.15万人。
当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地区间劳动力成本差距不断扩大,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劳动力绝对成本优势减弱,但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与周边国家相比依然具有相对成本较低优势。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相比10年前增长了195%;截至2021年末,我国制造业年平均工资升至92459元。
(二)投资吸引力
新加坡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治社会稳定、商业网络广泛、融资渠道多样、法律体系健全、政府廉洁高效。
经过多年发展,新加坡已经拥有了一套成体系的针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一是双重征税协定(DTA)网络。新加坡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该网络,其好处是避免双重征税。较低的预扣税以及税收优惠制度等都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控股公司结构的税收负担。二是其税收制度被视为“简单且对投资者友好”。新加坡应税收入的最高公司税率为17%,资本利得税和股息收入税为0%,从新加坡支付的税后股息不征收预扣税。同时,只要收入在一个总体税率至少为15%的国家/地区被征税,所有外国来源的收入都可以免税。新加坡的监管框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没有外国所有权限制,也没有外汇管制。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新加坡连续第4年排名第2位,仅次于新西兰,2016年之前新加坡连续10年位居榜首。
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的第78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跃升了近50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
三、我国电子产业向东南亚转移趋势
近年来,出于国家安全和政治考量,贸易保护主义渐有抬头之势。2020年新冠疫情延续至今,全球化的产业链在疫情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出脆弱性,引起各国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支持产业回国或者向东南亚等分散供应链的政策,各国着手建立自主程度提升和全球分散化的产业链短期内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中信证券研究认为,逆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电子产业链外迁可能性部分存在。一方面考虑近年来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事实,我国消费电子部分产业链及组装环节存在外迁趋势,但迁入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具备承接能力,预计是5-10年的维度;另一方面,从中国企业长期发展看,受益于工程师红利,未来国内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将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未来5-10年,国内企业将更聚焦在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
国内电子相关厂商外迁部分产业链兼具多重因素考虑,包括用工成本及税收优惠政策等。用工成本方面,IHS数据显示,2020年越南制造业劳动力每小时工资为2.99美元,仅为中国的46%,导致部分劳动密度要求高、技术密度要求低的产业主动外迁。税收政策方面,以越南为例,其在2019-2022年陆续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越南与英国自由贸易协定》(UKV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诸多关税优惠吸引国内消费电子厂商前往布局,中国对越南FDI(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存量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四、提高我国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建议
一是遵循产业演替规律调整电子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引导产业优化布局。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关键技术和产品供给,在保留目前产业链较长、产业链完整度高等特征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我国产业附加值与技术要素比重,推动我国产业链从“微笑曲线”底部的生产制造环节,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品牌环节逐渐延伸,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是全方位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对于产业基础好、技术能力强的产业,以国内市场和产业集群为基础,打造核心产业链。以RCEP成员经济体为重点,发挥地理邻近优势,合理布局国内外生产基地,构建区域主导型的全球产业链;对比较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的产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嵌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中,并适时向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等上游产业链延伸,或向销售、售后服务等下游产业链延伸,力争在全球产业链构建中占据更多主动。
五、中国与新加坡未来技术合作方向
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领域,新加坡已经迈出与江苏无锡在贸易、投资、科技领域合作的步伐。
无锡是全国七大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也是继上海后第二个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业已形成一条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配套材料和支撑服务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新加坡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推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赋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新加坡与江苏无锡在半导体和智能制造产业上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