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创新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5-03-14 11:59 信息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数字创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高效、节俭的全新范式,减少了创新的传统壁垒,将有力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精细化运营、特色化提升、创新力激发。云南省一直把精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加快转型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聚集全国统一的筛选领域,结合全省特色产业领域,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帮助企业纾困发展、培优扶强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等措施,全力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存在“不能创”“不会创”“不敢创”的困境

云南中小企业在推动数字创新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受到固有资源和能力的制约,导致企业“不能创”。云南省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源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在数字创新领域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传统制造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掣肘。首先是核心技术的缺失。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限,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储备。2023年,云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5%,中小企业更是存在明显投入短板。例如云南某农业企业尝试通过数字化提升供应链效率,但由于缺乏技术基础,其数字化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运行延迟等问题,导致供应链管理效率下降,反而增加了运营成本。其次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云南很难吸引到高端数字化人才,而现有的技术人员又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造成了“人才空心化”的现状。例如云南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尝试使用智能化设备优化生产,但由于技术团队缺乏经验,设备调试过程屡屡失败,最终不得不将项目外包给沿海地区的供应商。

二是组织经验和模式缺失,导致企业“不会创”。云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管理理念和组织模式上与数字创新需求存在较大脱节。首先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根深蒂固。缺乏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导致企业在面向市场变化时反应迟缓。例如云南某矿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期间,由于未能合理使用大数据工具预测市场行情,造成大量库存积压和财务亏损。其次是创新文化的欠缺。表现为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数字创新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认为只需引入硬件设备就能实现数字创新或转型,忽视了系统性变革。例如某家茶叶加工企业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销售渠道,但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未解决,数字化系统上线后,多个部门数据不互通,项目难以达到运行预期。再次是组织经验的缺失。表现在决策层面,也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协同能力上。例如云南某农业企业曾尝试与物流公司合作建立数字化供应链,但由于对接方式复杂,物流数据无法与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同步,造成物流延误,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因政策和环境支撑不足,导致“不敢创”。云南省中小企业在数字创新中普遍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撑,创新支持政策的覆盖率和执行力亟需提升。根据相关数据,云南省2023年支持企业、项目和服务机构1081个,安排资金3.95亿元,覆盖面和平均力度均较为有限。首先是政策激励不足和市场环境不确定,导致大多中小企业对数字创新心存顾虑。例如云南某制造企业在引入AI质量检测系统后,因技术不成熟导致项目失败,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失去了部分市场客户,该企业在后续数字化项目中变得更加谨慎甚至保守。其次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引发的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例如云南某县的一家农产品企业希望利用电商平台扩大市场,但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匹配使其线上业务长期处于低效状态。

汇聚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合力推动转型发展

一是在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设立创新补助专项资金。政府应有针对性设立专门的支持基金,对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进行直接的创新补贴。比如针对小微企业的设备升级需求,为减轻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初期投入负担,政府可以制定对设备购置的补贴政策。对完成数字化改造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也应实施补贴奖励予以激励。其次,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支持,针对云南一些边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政府要加大5G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力度。可以借鉴江苏省的做法,以整合资源的方式,把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的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服务方面的支持,可以在偏远地区设立数字技术服务站。最后,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将资金申请、技术对接、人才招聘等资源进行整合。借助“数字云南”服务平台,推动从政策解读到具体实施的“一站式”服务,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时间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二是推动产业战略性转型创新发展。首先,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引导链主或领军企业起到纽带作用,与上下游企业一起,促进数字化改造,通过建立行业内的数据共享机制,在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做到无缝对接。其次,促进技术供求对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字化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在行业内部发挥中介促进作用。针对中小企业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技术对接会或创新大赛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将新技术、创新模式引入中小企业。最后,构建产业培养机制。相关数字创新重点行业要加大数字创新技能培训力度,学习先进经验培养创新理念。外省市经验表明,可通过举办行业峰会、专题研讨会或开设网上课程等方式将先进经验传授给企业,如江苏省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不会创”的困境,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构建了多层次的企业培训体系。

三是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组织筹备工作进度。首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升级技术储备。要针对企业“不能创”的问题,通过组建内部技术团队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等方式,主动加大对数字化研发的投入,加速数字化系统的研发与优化。其次,支持企业经营方式优化,促进组织变革。数字化改造既是应用了科学技术,又是重建经营模式,因此需要加快建立以数据带动为主的决策机制,打破各部门信息壁垒,通过ERP系统实施对生产、销售及财务等重点环节的统一管理,达到全方位的资料联动优化目的。再次,指导企业建立提升队伍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在转型中形成内生动力,有助于专精特新企业在创新文化方面的培养。通过定期举办内部创新大赛,鼓励员工提出数字化改进方案,可以形成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营造企业数字创新转型发展的氛围。最后,引进外部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在坚守企业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引入外部资源是破解创新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资金和技术不足的企业,通过与大型科技公司或政府支持的技术机构合作,借助其技术能力和市场资源,迅速完成数字化改造,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资源、组织与政策等多方面的障碍,而从政府到行业,再到企业,各方协同努力是破解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创新困境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政策扶持夯实基础、行业引导推动协同、企业优化内部创新机制,实现资源整合、管理提升与政策支持的有机结合,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破解当前创新困境,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抓住发展机遇,焕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