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9月16日,2025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推进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开幕式在南通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船舶海工展吸引超500家企业参展,包括来自芬兰、荷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家知名国际企业及机构。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江苏是我国造船第一大省,南通是江苏船舶海工产业的领头羊,在新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建造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当前经济运行虽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船舶海工产业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充分彰显了产业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是中国船舶人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推动行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希望各界携手并进、共创未来,共同为我国船舶海工产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船舶海工产业正处在绿色转型、智能升级的关键阶段,南通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方阵和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实现从“总装制造”向“总包集成”的跨越;坚持产创融合,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配套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从“规模领先”向“高端引领”的跨越;引领方式变革,构建高效、敏捷、清洁、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强化要素支撑,推动高端服务业态向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跃升,深化产教融合,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形成全要素支持体系,加快实现从“基础配置”向“系统赋能”的跨越。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在致辞时说,江苏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球规模最大、覆盖全系列船型的世界级船舶产业集群”部署,更好发挥通泰扬国家级集群牵引作用,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开放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船舶产业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世界级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
本次活动由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办,以“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题,通过船舶海工产业展、创新产品和集中发布会等形式,展示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
会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胡可一作题为《创新——船海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专题报告。南通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船级社、中船集团旗下七○八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期将围绕船舶海工产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展开合作。
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涵盖超大型油船(VLCC)主机采购、云顶浮式液化天然气(LNG)装置仪表系统采购、2.2万TEU集装箱船主机采购、2万立方米LNG船和5万立方米中型气体运输船主机订购以及3万立方米挖泥船电力包采购等供应链采购、综合授信、银企合作项目。
大会还发布了中国船级社《海上制氢设施指南2025》、中国船协《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5》、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2025新技术新产品。其中,《海上制氢设施指南2025》聚焦海上氢能发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指南首次全面提出海上制氢设施在总体布置、结构设计、工艺系统、防火防爆及电气安全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为海上制氢设施入级检验提供了全流程规范依据。同时,该指南也首次系统建立起覆盖固定式与浮动式制氢设施的全生命周期技术标准,贯穿设计、建造、运维与检验各环节,为氢能产业化进军海洋提供全面可靠的规范支撑。该标准在技术上具备行业领先性,尤其针对台风、高温、高湿、盐雾腐蚀等极端海洋环境,明确提出了制氢设备适应性、储氢舱室通风等关键要求。
《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5》从13个方面反映2024年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船舶工业发展概述、船舶工业分行业发展概况、主要造船地区发展概况、主要船舶集团和重点企业发展概况、主要研究院所发展概况、主要金融机构发展概况、主要院校发展概况、船舶进出口、船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国际合作与交流、行业管理与中介组织和船舶工业大事记等。该年鉴为国内外有关方面了解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状况提供准确而翔实的资料,为各级管理部门制定船舶工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会期间,25场系列配套活动同步开展,包括深远海新型海工装备发展论坛、汽车海运发展论坛、绿色修船发展论坛、第三届航运—造船企业合作发展研讨会、船舶海工产业国际市场风险与挑战分析会、金融赋能船舶海工创新发展交流会,以及船海装备与材料专题对接会等,覆盖产业前沿趋势、跨领域合作、绿色发展、风险分析、金融赋能等方面,为行业搭建起集技术交流、商机对接、趋势研判于一体的交流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