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链企协同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加速攀高峰


发布日期:2023-04-06 16:25 信息来源:江苏经济报

为加快推进医药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切实解决基层企业在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难题,促进苏州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泰连锡生物医药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向世界级跃升,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了“群链企协同发展之智能制造进园区(生物医药集群)”专场活动。

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

近年来,我省通过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走进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的生产大楼,药物生产全流程实时展示在全景式大屏上,控制人员远程操作就能完成加料和温度调节。这样的智能车间还将应用在信达生物的其他生产基地。

“过去10年,我们从临床研发药品单工厂生产,发展到多产品商业化的多工厂生产,从销售的预测、供应链计划、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质量管理的数字化以及药品供应和流通的数据化方面进行持续的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业务的信息化和管理的数据化,下一个10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IT副总裁郑怀亮看来,生物医药过去的发展主要以扩大生产制造为目标,下一阶段则需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进整个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

目前,江苏有1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企业成为全国“数字领航”企业。省级层面培育了智能工厂250家、智能车间1979个。其中,医药行业内已建立省智能工厂6家、智能车间92个,包括恒瑞医药、先声药业、扬子江药业等。据统计,各类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综合生产成本平均降低25%,单位能耗平均降低15%,产品合格率达到97%以上。对企业而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对社会而言,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协同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

数字化转型怎么转,转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如何算?这些既是中小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面临的困惑,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重要原因。

“未来3年,我们将争取实现自动化率90%以上,我们需要结合车间实际业务,搭建更适合各个车间的信息化流程,进一步挖掘数据利用价值,将制造环节与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更多改善机会。”苏州林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专注于高端临床医护耗材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民族自有品牌。活动当天,包括林华医疗在内的多家医药企业现场发布了智能化改造典型需求。

不同的企业现状千差万别,对“智改数转”的需求不尽相同。为此,江苏想方设法提高“智改数转”实效。去年,我省拿出2.4亿元支持1000余家服务商,对全省2.2万家企业开展了“智改数转”免费诊断,以此大力提高诊断转化率和企业获得感。

“要把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短板、特色、场景、对策等分析好诊断好,提高方案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省工信厅副厅长徐军说,企业的需求,有的通过数字化单项应用就可以解决,有的可能需要通过综合集成创新才能完成,要一企一策解决企业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江苏想方设法降低“智改数转”难度。“要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智改数转’路径,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可以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的应用场景。”徐军表示,目前我省已经在化工、钢铁、中药、服装、光伏、机械加工等12个领域编制了实施指南,将建设1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也将分行业开展推广应用活动。

集聚“智改数转”服务商

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企业、支撑机构、服务商、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的通力合作。当天,苏州工业园区“智能制造伙伴阵营”发布,服务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共同签署智能化改造合作意向。

用友集团就是扎根苏州“智能制造伙伴阵营”中的一员。2022年,用友集团在苏州成立用友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研发创新中心,为苏州工业园区、园区内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产业互联、企业赋能、数据运营等服务。据苏州用友总经理郑胤介绍,目前,用友网络的医药行业客户已经达到千余家。

为满足企业“智改数转”的需求,我省持续扩大智能制造服务机构“朋友圈”,新面孔不断涌现。

据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刘培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加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助力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建设,我省开展了2023年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申报遴选工作。入选单位将纳入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统一管理,省工信厅将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

业内人士建议,广大医药企业更要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交流合作,提高自身在标准应用、装备升级、系统集成、平台支撑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向智能制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