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料药产业积极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医药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原料药产业迎来变革关键时期。作为全球原料药供应大国,中国如何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
日前,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联合Informa Markets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25)期间,“2025CPHI原料药国际化沙龙”成功举办。在沙龙活动中,专家学者就原料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专家认为,我国原料药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以创新提高技术壁垒+以全球合作拓展产业新空间”双轮驱动。
出口数据亮眼,但国际化进程仍存挑战
原料药作为医药工业的基础产业,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凭借长期的政策支持和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技术能力,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我国原料药出口一直保持向好态势。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2024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从235.5亿美元增至42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7%;同期原料药出口总量也保持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9.0%。
今年以来,我国原料药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据海关统计数据,2025年1月—6月,我国西药原料药进出口额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原料药作为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压舱石’,在波动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展现出不可或缺性以及强劲的产业韧性。”医保商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孟冬平表示。不过,她同时提出,我国原料药国际化进程仍面临全球供应链重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白热化等挑战。
当前,全球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需持续关注。与会专家表示,这种政策波动可能会给部分依赖出口的企业带来局部压力。
印度市场对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双重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料药进口国,其68.8%的进口原料药来自我国;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料药出口国,印度又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据悉,印度通过PLI(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支持53种原料药本地化生产,截至2025年3月,38种关键原料药已落地印度本土。国药国际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宏伟认为,这可能对我国部分原料药企业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形成一定挤压。与此同时,印度对进口原料药的注册管理日趋严格,审批周期延长,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企业长期深耕欧美市场,具有相对完善的注册资质,并且积累了稳定的渠道资源和客户基础;在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特色原料药领域,印度企业也已占据一定国际市场份额。这对我国原料药企业进一步深耕欧美市场形成压力。
此外,我国原料药产业自身结构性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价格内卷”,也正在进一步缩小行业利润空间。
科睿唯安中国生命与健康事业部资深顾问曾亚莉介绍,国内企业长期聚焦维生素类、抗生素类、激素类和解热镇痛类传统领域,导致部分品种已出现供应饱和、竞争白热化的现象,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
“与之对应的是,当前我国企业在一些技术壁垒高的特色原料药领域存在缺位。”曾亚莉表示,这些高附加值领域有望成为我国原料药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加强创新与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显然,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全球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我国原料药产业迫切需要转型。
“原料药的竞争应跳出成本比拼,技术壁垒是立足国际市场的根本。”浙江车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车头制药)董事长陈恬表示。他认为,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原料药产能和稳定性,以满足国际市场对高质量原料药的需求。
加快特色原料药的研发,也是构建差异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之一。科睿唯安预测,未来五年,肿瘤、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相对更快的领域。曾亚莉建议,我国原料药企业应重点关注这些高增长领域,在创新药专利到期前完成技术和产能储备,以持续为医药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面对关税波动、印度本地化生产政策等外部挑战,专家认为,“降低单一市场依赖,积极开拓多元市场”是“破局”的关键。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月—5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原料药出口额达到77.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助理李辉表示:“这反映出东南亚、中东北非、拉美等新兴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李辉建议我国原料药企业应当避免对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纳入战略布局,“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准入、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构建更加均衡的全球化销售网络,分散经营风险。”
面对中印原料药的竞争关系,史宏伟认为,我国原料药产业整体生产成本比印度低20%~30%,这是短期内我国原料药无法被替代的主要原因。他建议,企业要突破传统贸易思维,从单一的产品贸易转向产业链深度合作,如向印度企业供应关键中间体并联合开发特色原料药,或与当地制剂企业共建生产基地、共享产能等,将“竞争”变为“竞合”。
史宏伟进一步解释:“这种深度合作既能有效应对印度本土化生产政策带来的挑战,又能稳定市场份额,最终实现互利共赢。”